拼多多改变传统扶贫模式 数字化加速乡村脱贫
随着农村网络、物流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,农业数字化、电商化正变为可能,在乡村脱贫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愈发明显,也赢得了国家与社会的肯定。2月25日,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,拼多多、美团等互联网企业获评“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”。
值得关注的是,互联网公司作为新型科技企业,其数字化技术正在加速融入农村场景,在扶贫工作中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。如以拼团起家的社交电商平台拼多多,依托于自身“农地云拼”等技术,将原本分散的产业上游和产业下游在“云端”实现了对接。又如美团的 “新起点计划”等都是依托自身数字化技术加速农业转型。

电商改变乡村经济 按下脱贫“加速键”
农村“土货”飞出大山变身新产品、农民变成“新农人”、数据变成新农资、快递成为新农具、直播成了新农活……近年来,电商改变了传统扶贫的扶贫模式,城乡“数字鸿沟”正进一步缩小,数字化技术加速乡村脱贫。
数据显示,8年时间,我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。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彻底消除绝对贫困,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。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,12.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,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;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异地搬迁走出贫困,用电难、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。
电商在脱贫工作中更是功不可没,近年来国家也高度重视“互联网+农业”的融合发展,农村电商发展迅猛。《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》显示网络零售额排名前三位占全国贫困县网络零售额总额的20%,之后各个区域之间的网络零售额差距较小,电商水平体现出齐头并进之势。
以拼多多平台为例,2019年,拼多多平台年成交额突破万亿元大关,其中农(副)产品成交额达1364亿元,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。2020年,拼多多农(副)产品成交额超过2700亿元,继续保持三位数左右的高速增长。
拼多多表示,在“农地云拼”体系增量市场需求的带动下,农业成了有奔头的产业,农民成了有吸引力的职业。截至2019年底,拼多多平台已经直连农业生产者超过1200万人,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。
“截至2020年底,我国贫困地区的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%,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都超过了98%。我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,村村通快递,公路里程、高铁里程、光缆线路、移动通信基站数量等都是世界第一。在道路网和互联网的支撑下,贫困地区的农户们,可以面向全国市场销售自家的农产品,足不出户就可以收到网购包裹。” 拼多多CEO陈磊表示,在投身扶贫的过程中,拼多多见证了贫困地区大踏步赶上,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。
“电商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广阔农村开展工作,更多是对民族复兴、乡村振兴的责任使然。”李晓林表示,乡村建设已经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,实施乡村振兴,需要搭建更畅通的城乡经济循环渠道,优化更安全的金融融资渠道,提供更便利的消费服务渠道,创造更优质的就业创业渠道,带动乡村群众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升,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。
新科技送到田间地头 加速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
在科技与数字经济赋能下,互联网企业依靠其自身技术优势在精准扶贫中大放异彩,数字化技术正加速乡村产业转型。
具体来看,拼多多依托于自身“农地云拼”等技术,将传统意义上的“产销对接”升级成为“产消对接”,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;美团将扶贫与业务形成强耦合关系,以多元的平台生态及业务板块对贫困户和贫困地区进行“平台扶贫”。
以拼多多的“农地云拼”体系为例,该体系基于大数据、云计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,将分散的农业产能和分散的农产品需求在“云端”拼在一起,在 “农地云拼”体系带动下农产品大规模上行。据了解,拼多多平台单品订单量10万+的爆款农产品超过了1500个,包括云南雪莲果、广西百香果、新疆小红杏、大凉山软籽石榴等在内的网红水果, “农地云拼”体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产业发展,激发了脱贫内生动力。
同时,拼多多还探索科技扶贫的研发应用。2018年,拼多多率先推出以“多多果园”为代表的扶贫产品,将平台超过7亿用户的游戏娱乐需求,与扶贫助农工作结合。平台用户在拼多多客户端的虚拟果园中种下树苗,通过社交互动的方式培育果树,果实成熟后可以免费收到一份由拼多多送出的扶贫助农水果。自“多多果园”上线以来,己累计激发十数亿人次参与消费扶贫工作。
2017年回乡创业的东航空姐何爽就在该平台上收获满满。2019年8月至10月,她给“多多果园”的供货量就达到70万单,带动店铺自主销售逾60万单,两下合计为当地农民实现销售收入超3000万元。每逢石榴上市,她至少要请150名同乡打包发货,被村民亲切地称为“石榴姐”。
事实上,以5G、工业互联网、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浪潮风起云涌,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向农业农村渗透,加速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。
业内专家表示,电子商务兴起使得“互联网+农业农村”在助农兴农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。“互联网+”在缓解农产品滞销、带动乡村创新创业、促进乡村产业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,并推动农业从“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单一化”向“精细化、定制化、价值化”方向升级。
据了解,除了帮助农户产销对接提升销量以外,社群营销、电商销售、直播带货、内容电商等新模式在农业领域均有不俗表现,帮助当地塑造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农业品牌。例如:拼多多的“家乡好货”助农直播、快手的“幸福乡村带头人计划”;字节跳动的“山货上头条”、“山里DOU是好风光”活动、等活动,打造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地域特征的农产品品牌。
据拼多多介绍,截至2020年年底,此类“家乡好货”助农直播已超240场,覆盖29个省、直辖市、自治区,共计超过430位市、县、 区主要负责人进入助农直播间推介本地农(副)产品,累计催生6.7亿笔助农订单,销售农(副)产品总计超过41.2亿斤,帮扶农户113万户。
在李晓林看来,培育扶贫品牌是电商扶贫工作精准有效的重要保障。当前,农产品流通过程中,环节多、成本高、农民和消费者两头得不到实惠的问题依然存在,互联网提供了产销对接“直通车”,要实现电商扶贫可持续发展,农产品标准化是规模化的前提,品牌化是产业化的基础。
中国农业大学教授、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小云表示,未来电商平台的意义将超越销售,进入生产链的前端,打造与快速物流、瞬间消费为一体的新型产业链条,从而成为重构中国农产品生产体系的重要力量。
对于乡村未来发展趋势,李晓林认为,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将是“智慧农业”,集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、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方式,进一步融合科学管理制度、数字化技术,让多种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实现综合、全面的应用,还包括农村电商、食品溯源、农业休闲旅游、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,从而保障农产品安全、农业竞争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。
带动就业激发内生力量 培养“新农人”缩短城乡差距
电商平台在帮助农产品打开销路、创立品牌的同时,在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中贡献力量亦不容忽视。
据商务部数据显示,电商扶贫公益频道对接646个贫困县,帮助273家企业获得“三品一标”,即无公害农产品、绿色食品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。电商扶贫累计带动771万农民就地创业就业,带动619万贫困人口增收。
事实上,各大电商早已布局农村社会, 2014年苏宁启动了“下乡”计划,通过苏宁易购直营店渗透到乡村市场。京东也在2015年初开始建立自营的“县级服务中心”,同时又以加盟形式开设“京东帮服务店”。
扶贫先扶智,比起产业扶贫和技术扶贫,农村教育扶贫更具有长期意义,并能带动高质量就业。拼多多通过“培育致富带头人+探索科技扶贫应用+创新产业扶贫产品”的体系,让脱贫模式规模化、可持续。
拼多多于2018年创立“多多大学”,建立线上线下两条专业性课程培训通道。截止目前,“多多大学”的线下课程已经覆盖21个省份,培育本地学员6700多名,直接引导店铺超过3900家。在此基础上,平台将各地区的线下课程,通过线上大规模推动,累计触达49万扶贫产业经营者,覆盖全国所有的贫困地区。
截至目前,拼多多平台已直接带动全国超过10万名新农人返乡创业,越来越多的致富带头人脱颖而出,让贫困地区有产业、有利益。
“电商扶贫在缩小城乡差距上已经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,培养电商人才是电商扶贫工作精准有效的长久之计。”李晓林表示,在包括电商助农在内的乡村振兴工作中,需要大量“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”的人才,发挥其聪明才智和资源资金,扎根农村、服务农民,并在此基础上打造更多的农村农业发展地域品牌,包括农产品品牌、旅游品牌、民宿品牌等等。
李晓林建议,围绕电商助农工作,除了培养人才、塑造品牌外,还需要进一步解决金融信贷、仓储物流等问题,通过建立健全政府主导、社会力量协作、企业联动、农民受益机制,合理规划布局普惠金融、仓储物流建设等工作,大力培育立足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的创业创新企业,让帮扶工作能够多元化、持续化、市场化。